




新經濟為中國“補鈣”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1-11-13 12:47:00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認為:新經濟自發(fā)軔以來,就新聞不斷,爭議不絕。那么,它的前景如何?在中國的現實環(huán)境中會有怎樣的際遇?本版將從本周起,逐步推出理論界、經濟界、企業(yè)界等各路精英對新經濟閃光的智慧性論說。同時也歡迎有識之士“空降”本版,操練一把。
自下半年以來,對網絡經濟的看法分歧越來越大,幾乎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出現,總體來看,關于前景的預測和結論,都對網絡經濟和以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不利。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中國證券市場設計中心投資部主任周其仁博士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新經濟及其主體構件網絡經濟,對于中國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別以成敗論英雄
到底有沒有新經濟?什么叫作新經濟?答案千奇百怪。
周其仁教授認為,如果我們能撇開概念去追尋其本質,那么,美國《商業(yè)周刊》刊載的一個觀點非常精辟:“僅靠手機和因特網帳戶本身,不能使全球經濟發(fā)展更為活躍,還需要對核心機構和部門實施巨大的改革,將技術轉化為快速增長的生產力。這意味著要增加金融市場資助革新的動力,提高公司和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度,加快取消管制的步伐,擴大競爭。”
這個觀點表明,新經濟不僅僅表現為有多少人上網,新經濟也不是技術本身,要害在于打通各種渠道,將技術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對于新經濟的構成以及這些構成部分的主要特征,周其仁教授將其歸結為信息網絡、知識經濟和全球化。信息網絡的特征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交互式網絡,構成信息生產和傳輸、經濟組織和交往的新基礎;知識經濟的特征則是大規(guī)模應用知識,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或發(fā)現新的資源替代;而全球化的特征則在于市場范圍和規(guī)模前所未有的擴展。
作為當前新經濟骨干構件的網絡經濟,目前在中國大體上可分為四類。一類是新浪、搜狐、易得方舟等網站,基本上是瞄準在校人口,這種定位使很多風險投資愿意進入。一類是8848、阿里巴巴等網站,它們不單是一個內容,創(chuàng)辦者還試圖把它們變得具有商業(yè)功能,這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新意義。再一類是梅林正廣和、特能等網站,與傳統(tǒng)產業(yè)緊密相連,密集程度較高,覆蓋了眾多的城市居民群。還有一類是聯(lián)想、TCL等IT行業(yè)的“巨人”,進軍網絡業(yè)目的在于先劃出一塊勢力范圍。
這些網絡企業(yè)在中國現在的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沒有人能斷定哪一家網站將來的生死,但周其仁教授非??隙ǖ刂赋觯骸八袑砘钕氯セ蚧畈幌氯サ木W站,對中國新經濟都做出了貢獻。它至少傳達了新的信息,讓我們看到一些經濟發(fā)展趨勢,更重要的是它們將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在這方面,千萬不能以成敗論英雄?!?nbsp;
新經濟意義不可盲目小覷
雖然現在談論中國的因特網有多大的經濟含義還為時過早,但它的成長速度卻是不容忽視的,和美國一樣,幾乎也是每年成倍地增長。1998年末,全國因特網用戶只有210萬,上網計算機75萬臺;1999年末,因特網用戶增加到890萬,上網計算機350萬臺,國內中文站點1.5萬個,ISP有300家,ICP達1000家。因特網成為我國去年成長最迅速的經濟“小巨人”。
基于這一基本事實,周其仁教授公布了他的判斷:網絡經濟盤子雖然目前很小,但對中國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
首先,我國雖然大致完成了所謂的工業(yè)化,潛在市場的規(guī)模也非常巨大,但是市場關系發(fā)育的程度很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并不順暢,工商交易成本非常高。網絡技術的普及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并擴張市場范圍。同時,新經濟不單是網絡,未來的意義關鍵在于網絡這個管道里流動的是什么東西,比如擴大知識、教育、貿易等的擴散,這對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意義非凡。
其次,發(fā)展網絡經濟在短期內對吸引外資、帶動內需和擴大就業(yè)能產生積極影響。有些人誤認為中國發(fā)展高科技,失業(yè)就一定會增加,甚至有人論證,加入WTO以后,中國要增加1000萬失業(yè)人口。數字確實非??膳?,但是他們卻忽視或是小看了經濟的連帶作用。因為只要市場規(guī)模擴大,只要障礙性的體制和政策因素減少,就業(yè)就一定會增加。這一點有據可依: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政策圖形合理了,科技水平提高了,生產力也得到了較大的解放,而就業(yè),實質上是增加的,其中民營和鄉(xiāng)鎮(zhèn)小企業(yè)增加的就業(yè)機會就有1億多。
另外,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相當可觀,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很低,開發(fā)信息網絡以發(fā)展知識經濟,可以改變我國占主導地位的資源耗散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結構軟肋需要新經濟“補鈣”
那么,新經濟究竟能給中國帶來多大機會?能幫助中國解決多少經濟問題?周其仁教授說,對此我們必須去認真思考。
傳統(tǒng)經濟一般是通脹率下降,經濟增長就放緩,失業(yè)率也會上升,而美國最近十多年來,經濟年增長率少見地保持在3%~4%,同時通脹率下降,失業(yè)率也在下降。他們靠的是什么?靠發(fā)展包括IT、生物工程等在內的新經濟,完成了對傳統(tǒng)經濟的根本性升華。
目前,處在前工業(yè)時代的中國經濟,還存在著長期和短期問題。開發(fā)人力資本,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并不斷尋找替代,這是長期要解決的問題;通貨緊縮、投資不足和失業(yè)壓力則是短期要解決的問題。
從這兩個方面看,非注意新經濟不可。
我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壓力,自然資源一分攤到人頭,就少得可憐,而且就算不為子孫后代考慮資源的儲備,硬要全力實現工業(yè)化,付出的環(huán)境代價也相當高。我國最大的優(yōu)勢是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力資源和腦力資源很豐富。如果致力于新經濟,就能揚長避短,從最基本的層面解決長期面臨的壓力。
從短期來看,目前我國面臨著傳統(tǒng)經濟結構調整的極大困難。1997年人們認為已經實現了經濟軟著陸,經濟增速很高,通脹率得以降低,好像中國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但是,接踵而至的就是經濟增速下滑,失業(yè)問題嚴重,雖然對外公布的3.5%的失業(yè)率在全球都不算高,但這一數字并未包括大量的下崗職工。為了維持經濟的正常增速,穩(wěn)住相關的各領域局勢,國家在1998年提出了“保8”的口號。這一事實說明,我們實際上難以實現真正的軟著陸,通脹率一降,經濟增速跟著降,失業(yè)率卻毫不客氣地上去了,還是傳統(tǒng)經濟的那一套規(guī)律。
周其仁教授還提出,從中國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們也必須抓住新經濟,因為有很多問題在原有經濟結構中,怎么也解決不了。新經濟里面可能包含著數不清的機會,一定要去抓。至于抓到什么程度,抓了以后能多大限度地解決問題,現在還難下結論;但要是不抓,肯定會錯過機遇,得到的教訓將會和在工業(yè)化社會里遠遠落后于他人一樣刻骨銘心,而且就算將來要給經濟“補課”,損失的也是幾代人的利益。
所以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對新經濟不做出反應,也沒有理由對新經濟不高度重視。
我們先從哪里下手
在中國,發(fā)展新經濟的主體是誰?能不能充分利用國際資本?現行體制能否適應新經濟的發(fā)展,要不要改革?周其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必須以最快速度思考和抉擇的問題。
他分析,發(fā)展我國新經濟尤其是網絡經濟的主體應當是民營經濟,而且是非常年輕的民營經濟?,F在一些職能部門老是糾纏在國有經濟是否應在新經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問題里,然而可能不等你想清楚,機會也就過去了。
在一個新興的產業(yè)方向上,面臨技術和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只有民營經濟適合充當先鋒。事實上,民營企業(yè)對網絡經濟機遇的反應就更快捷,表現也更出色。為什么?這是由它的體制決定的。比如無形資產在中關村里可以占到企業(yè)總資產的60%,這是新經濟非常重要的特征,傳統(tǒng)經濟則做不到這點。
同時,由民營企業(yè)作開路先鋒,一旦他們創(chuàng)業(yè)失敗,對目前的中國宏觀經濟也不會造成大的傷害,而且國有和集體經濟單位在這個過程中,具備后發(fā)優(yōu)勢,通過學習、借鑒,可以少走彎路乃至后來居上。
那么我們要不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呢?周其仁教授認為這一點毋庸置疑?,F在許多職能部門在那里很嚴格地把關,這個不能錯,那個不能錯,看起來“守土有責”且很理性,但合在一起看則是一個整體無理性,因為最終的結果是把起步的機會給丟掉了。
很多人現在都在說,網絡經濟泡沫太多,其實我們可以暫時不顧慮這一點,我們先把外資拿進來,有了錢就能試著發(fā)展。外國人愿意冒風險投資,為什么不拿過來?拿過來至少短期可以增加資金流量,增加需求,增加投資。外資擁有一定份額,并不表明我們將市場全部出讓,而且任何資本到了一個國家后,其活動都要服從這個國家的法律。
比如說網絡企業(yè),充分利用外資,明顯利大于弊。1、可以利用龐大的國外貨幣資本來發(fā)展我國的網絡經濟;2、短時間內即可聚集雄厚的資本實力,便于我國的網絡公司加入國際競爭;3、融資過程中能夠獲得大量的前沿技術和商務信息;4、可以開辟引進外資的新途徑。從上述于國于民都有利的因素來看,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固步自封自縛手腳。
就新經濟來說,重要的并不是它的宏觀圖像,也不是它的技術特征,而是它的體制特征。因為高科技本身不足以構成新經濟,高科技要運用到經濟中去,必須落實其他諸多環(huán)節(jié)比如說體制。同時新經濟對時間更敏感,并且它在早期如果得不到資源就發(fā)展不起來,我們也就看不到它今后往哪里走了。
而現在我們的經濟管制框架中最大的問題是透明度不夠,一般人弄不清楚怎樣才算是完全具備條件,并且審批手續(xù)過繁過濫。大批搞企業(yè)搞技術的優(yōu)秀人才的精力浪費在這里,沒法更好地去摸市嘗搶時間、抓技術。
所以說,新的東西出現并成形后,很可能原來的規(guī)制就不再適用了,及時地去調整非常重要。規(guī)制若調整不好,即使我們有巨大的社會需求,政府和民眾也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會很容易地在這一點上卡死新經濟。
對于新舊經濟的銜接和遞進,周其仁教授提醒說,一方面不要夸大新舊經濟的對立,新經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舊經濟里長出來的;另一方面,科技因素不會在傳統(tǒng)經濟中長出新經濟,它要有整體核心部分的改革,要有社會法治的推進,要加快放松管制,全面重組企業(yè),這是新經濟增長的關鍵。
自下半年以來,對網絡經濟的看法分歧越來越大,幾乎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出現,總體來看,關于前景的預測和結論,都對網絡經濟和以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不利。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中國證券市場設計中心投資部主任周其仁博士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新經濟及其主體構件網絡經濟,對于中國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別以成敗論英雄
到底有沒有新經濟?什么叫作新經濟?答案千奇百怪。
周其仁教授認為,如果我們能撇開概念去追尋其本質,那么,美國《商業(yè)周刊》刊載的一個觀點非常精辟:“僅靠手機和因特網帳戶本身,不能使全球經濟發(fā)展更為活躍,還需要對核心機構和部門實施巨大的改革,將技術轉化為快速增長的生產力。這意味著要增加金融市場資助革新的動力,提高公司和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度,加快取消管制的步伐,擴大競爭。”
這個觀點表明,新經濟不僅僅表現為有多少人上網,新經濟也不是技術本身,要害在于打通各種渠道,將技術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對于新經濟的構成以及這些構成部分的主要特征,周其仁教授將其歸結為信息網絡、知識經濟和全球化。信息網絡的特征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交互式網絡,構成信息生產和傳輸、經濟組織和交往的新基礎;知識經濟的特征則是大規(guī)模應用知識,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或發(fā)現新的資源替代;而全球化的特征則在于市場范圍和規(guī)模前所未有的擴展。
作為當前新經濟骨干構件的網絡經濟,目前在中國大體上可分為四類。一類是新浪、搜狐、易得方舟等網站,基本上是瞄準在校人口,這種定位使很多風險投資愿意進入。一類是8848、阿里巴巴等網站,它們不單是一個內容,創(chuàng)辦者還試圖把它們變得具有商業(yè)功能,這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新意義。再一類是梅林正廣和、特能等網站,與傳統(tǒng)產業(yè)緊密相連,密集程度較高,覆蓋了眾多的城市居民群。還有一類是聯(lián)想、TCL等IT行業(yè)的“巨人”,進軍網絡業(yè)目的在于先劃出一塊勢力范圍。
這些網絡企業(yè)在中國現在的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沒有人能斷定哪一家網站將來的生死,但周其仁教授非??隙ǖ刂赋觯骸八袑砘钕氯セ蚧畈幌氯サ木W站,對中國新經濟都做出了貢獻。它至少傳達了新的信息,讓我們看到一些經濟發(fā)展趨勢,更重要的是它們將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在這方面,千萬不能以成敗論英雄?!?nbsp;
新經濟意義不可盲目小覷
雖然現在談論中國的因特網有多大的經濟含義還為時過早,但它的成長速度卻是不容忽視的,和美國一樣,幾乎也是每年成倍地增長。1998年末,全國因特網用戶只有210萬,上網計算機75萬臺;1999年末,因特網用戶增加到890萬,上網計算機350萬臺,國內中文站點1.5萬個,ISP有300家,ICP達1000家。因特網成為我國去年成長最迅速的經濟“小巨人”。
基于這一基本事實,周其仁教授公布了他的判斷:網絡經濟盤子雖然目前很小,但對中國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
首先,我國雖然大致完成了所謂的工業(yè)化,潛在市場的規(guī)模也非常巨大,但是市場關系發(fā)育的程度很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并不順暢,工商交易成本非常高。網絡技術的普及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并擴張市場范圍。同時,新經濟不單是網絡,未來的意義關鍵在于網絡這個管道里流動的是什么東西,比如擴大知識、教育、貿易等的擴散,這對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意義非凡。
其次,發(fā)展網絡經濟在短期內對吸引外資、帶動內需和擴大就業(yè)能產生積極影響。有些人誤認為中國發(fā)展高科技,失業(yè)就一定會增加,甚至有人論證,加入WTO以后,中國要增加1000萬失業(yè)人口。數字確實非??膳?,但是他們卻忽視或是小看了經濟的連帶作用。因為只要市場規(guī)模擴大,只要障礙性的體制和政策因素減少,就業(yè)就一定會增加。這一點有據可依: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政策圖形合理了,科技水平提高了,生產力也得到了較大的解放,而就業(yè),實質上是增加的,其中民營和鄉(xiāng)鎮(zhèn)小企業(yè)增加的就業(yè)機會就有1億多。
另外,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相當可觀,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很低,開發(fā)信息網絡以發(fā)展知識經濟,可以改變我國占主導地位的資源耗散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結構軟肋需要新經濟“補鈣”
那么,新經濟究竟能給中國帶來多大機會?能幫助中國解決多少經濟問題?周其仁教授說,對此我們必須去認真思考。
傳統(tǒng)經濟一般是通脹率下降,經濟增長就放緩,失業(yè)率也會上升,而美國最近十多年來,經濟年增長率少見地保持在3%~4%,同時通脹率下降,失業(yè)率也在下降。他們靠的是什么?靠發(fā)展包括IT、生物工程等在內的新經濟,完成了對傳統(tǒng)經濟的根本性升華。
目前,處在前工業(yè)時代的中國經濟,還存在著長期和短期問題。開發(fā)人力資本,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并不斷尋找替代,這是長期要解決的問題;通貨緊縮、投資不足和失業(yè)壓力則是短期要解決的問題。
從這兩個方面看,非注意新經濟不可。
我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壓力,自然資源一分攤到人頭,就少得可憐,而且就算不為子孫后代考慮資源的儲備,硬要全力實現工業(yè)化,付出的環(huán)境代價也相當高。我國最大的優(yōu)勢是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力資源和腦力資源很豐富。如果致力于新經濟,就能揚長避短,從最基本的層面解決長期面臨的壓力。
從短期來看,目前我國面臨著傳統(tǒng)經濟結構調整的極大困難。1997年人們認為已經實現了經濟軟著陸,經濟增速很高,通脹率得以降低,好像中國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但是,接踵而至的就是經濟增速下滑,失業(yè)問題嚴重,雖然對外公布的3.5%的失業(yè)率在全球都不算高,但這一數字并未包括大量的下崗職工。為了維持經濟的正常增速,穩(wěn)住相關的各領域局勢,國家在1998年提出了“保8”的口號。這一事實說明,我們實際上難以實現真正的軟著陸,通脹率一降,經濟增速跟著降,失業(yè)率卻毫不客氣地上去了,還是傳統(tǒng)經濟的那一套規(guī)律。
周其仁教授還提出,從中國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們也必須抓住新經濟,因為有很多問題在原有經濟結構中,怎么也解決不了。新經濟里面可能包含著數不清的機會,一定要去抓。至于抓到什么程度,抓了以后能多大限度地解決問題,現在還難下結論;但要是不抓,肯定會錯過機遇,得到的教訓將會和在工業(yè)化社會里遠遠落后于他人一樣刻骨銘心,而且就算將來要給經濟“補課”,損失的也是幾代人的利益。
所以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對新經濟不做出反應,也沒有理由對新經濟不高度重視。
我們先從哪里下手
在中國,發(fā)展新經濟的主體是誰?能不能充分利用國際資本?現行體制能否適應新經濟的發(fā)展,要不要改革?周其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必須以最快速度思考和抉擇的問題。
他分析,發(fā)展我國新經濟尤其是網絡經濟的主體應當是民營經濟,而且是非常年輕的民營經濟?,F在一些職能部門老是糾纏在國有經濟是否應在新經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問題里,然而可能不等你想清楚,機會也就過去了。
在一個新興的產業(yè)方向上,面臨技術和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只有民營經濟適合充當先鋒。事實上,民營企業(yè)對網絡經濟機遇的反應就更快捷,表現也更出色。為什么?這是由它的體制決定的。比如無形資產在中關村里可以占到企業(yè)總資產的60%,這是新經濟非常重要的特征,傳統(tǒng)經濟則做不到這點。
同時,由民營企業(yè)作開路先鋒,一旦他們創(chuàng)業(yè)失敗,對目前的中國宏觀經濟也不會造成大的傷害,而且國有和集體經濟單位在這個過程中,具備后發(fā)優(yōu)勢,通過學習、借鑒,可以少走彎路乃至后來居上。
那么我們要不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呢?周其仁教授認為這一點毋庸置疑?,F在許多職能部門在那里很嚴格地把關,這個不能錯,那個不能錯,看起來“守土有責”且很理性,但合在一起看則是一個整體無理性,因為最終的結果是把起步的機會給丟掉了。
很多人現在都在說,網絡經濟泡沫太多,其實我們可以暫時不顧慮這一點,我們先把外資拿進來,有了錢就能試著發(fā)展。外國人愿意冒風險投資,為什么不拿過來?拿過來至少短期可以增加資金流量,增加需求,增加投資。外資擁有一定份額,并不表明我們將市場全部出讓,而且任何資本到了一個國家后,其活動都要服從這個國家的法律。
比如說網絡企業(yè),充分利用外資,明顯利大于弊。1、可以利用龐大的國外貨幣資本來發(fā)展我國的網絡經濟;2、短時間內即可聚集雄厚的資本實力,便于我國的網絡公司加入國際競爭;3、融資過程中能夠獲得大量的前沿技術和商務信息;4、可以開辟引進外資的新途徑。從上述于國于民都有利的因素來看,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固步自封自縛手腳。
就新經濟來說,重要的并不是它的宏觀圖像,也不是它的技術特征,而是它的體制特征。因為高科技本身不足以構成新經濟,高科技要運用到經濟中去,必須落實其他諸多環(huán)節(jié)比如說體制。同時新經濟對時間更敏感,并且它在早期如果得不到資源就發(fā)展不起來,我們也就看不到它今后往哪里走了。
而現在我們的經濟管制框架中最大的問題是透明度不夠,一般人弄不清楚怎樣才算是完全具備條件,并且審批手續(xù)過繁過濫。大批搞企業(yè)搞技術的優(yōu)秀人才的精力浪費在這里,沒法更好地去摸市嘗搶時間、抓技術。
所以說,新的東西出現并成形后,很可能原來的規(guī)制就不再適用了,及時地去調整非常重要。規(guī)制若調整不好,即使我們有巨大的社會需求,政府和民眾也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會很容易地在這一點上卡死新經濟。
對于新舊經濟的銜接和遞進,周其仁教授提醒說,一方面不要夸大新舊經濟的對立,新經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舊經濟里長出來的;另一方面,科技因素不會在傳統(tǒng)經濟中長出新經濟,它要有整體核心部分的改革,要有社會法治的推進,要加快放松管制,全面重組企業(yè),這是新經濟增長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