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宏觀經濟年中分析:如何判斷全年的價格走勢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5-08-03 08:36:00
經濟加速度不高 價格上沖力不強
視點
■由于我國當前經濟增長率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經濟加速度不高,價格上漲的沖力不強,加上貨幣供應量增長相對較慢,匯率基本保持穩(wěn)定,使得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幅度不高。但由于利率水平較低,對資本品的需求較為旺盛,使得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較高,在消費品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大環(huán)境下,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沒有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2005年CPI將達到2.5%左右的較低漲幅,月度漲幅的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
■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是從1999年最低點時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間僅僅提高了2.4個百分點,提高的幅度明顯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因此,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也從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個百分點,價格上漲的沖力也明顯低于前兩次。
■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1999年到2004年, 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為16.2%,這一增長率比1985年到1988年 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8.6個百分點,比1990年到1994年 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14.1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得低于前兩次擴張期,相對而言處于比較合理的增長區(qū)間,因此價格上漲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
■今年內經濟增長和價格變化的整體格局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生產資料購進價格將保持較高的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企業(yè)商品價格漲幅明顯低于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漲幅,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更低。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考慮到去年的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將呈現緩慢下滑的態(tài)勢,四季度將有所反彈,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全年CPI漲幅預計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近兩年來,除了前年二季度因非典疫情影響GDP增速較低之外,國民經濟一直保持9%以上的高增長率,但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最高時也才略高于5%,呈現了經濟高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較低的態(tài)勢;但是,在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較低的同時,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尤其是原材料、動力、燃料購進價格(以下簡稱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出現了較高的上漲率,形成上游產品和服務價格高漲、下游價格平穩(wěn)的態(tài)勢。這種看似矛盾的態(tài)勢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看待當前高增長、低價格的態(tài)勢
1、經濟增長率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不構成對價格上漲的較強拉動力量
要對當前經濟增長和價格上漲的態(tài)勢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首先要對所謂高增長的態(tài)勢進行分析。就當前9.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而言,無論是同其它國家相比,還是同前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相比,確實都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但是,從經濟增長和價格上漲的關系來看,并不能夠直接看經濟增長率的絕對高低,而是要與潛在增長率進行比較。
根據轉化形態(tài)的菲利普斯曲線來看,價格上漲率與失業(yè)率成反向變化,當失業(yè)率提高時,價格上漲率降低,反之亦然。根據奧肯定律,失業(yè)率同總產出缺口(指總產出與潛在總產出的偏差率)成正比,即當總產出高于潛在總產出時,失業(yè)率將趨于降低;當總產出低于潛在總產出時,失業(yè)率將趨于提高。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將總產出缺口與價格上漲率聯系起來,當總產出高于潛在總產出時,價格上漲率將趨于提高;當總產出低于潛在總產出時,價格上漲率將趨于降低。
如果從動態(tài)角度來看,只有當經濟增長率持續(xù)高于潛在增長率一段時間后,實際總產出才會高于潛在總產出,對價格形成較強的拉動力量;相反,當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一段時間后,總產出才會低于潛在總產出,由于生產潛力沒有充分發(fā)揮,價格缺乏上漲的動力甚至出現價格水平下降的情形。對于現階段我國潛在增長率,經濟學界多數人的共識是大約處在9%--10%的區(qū)間內,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率恰恰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處在比較合適的增長區(qū)間,與潛在增長率的偏差很小,不構成對價格水平上漲的拉動力量。
如果將此次經濟擴張與1980、1990年代兩次經濟擴張期做一對比,在1980年代,年度經濟增長率最高的是1984年,GDP增長率高達15.2%;在1990年代,GDP增長率最高的是1992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4.2%;都明顯高于潛在增長率,因此,也都出現了很強烈的通貨膨脹。而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最高為9.5%,大約等于潛在增長率,因此,通貨膨脹率低是比較合理的結果。
2、經濟增長的加速度不高,價格上漲的沖力不強
根據西方國家1970--1980年代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以菲利普斯曲線為理論分析工具,西方經濟學理論提出,治理通貨膨脹要以經濟增長率的下降為代價。如果想要在較短時間內使通貨膨脹率以較大幅度下降,就要以經濟增長率較大幅度的下降為代價。盡管經濟擴張和收縮的過程可能具有非對稱性,但可以認為,經濟增長加速的快慢,對價格上漲率加速的快慢也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如果據此將此次經濟擴張與1980、1990年代兩次經濟擴張期做一對比,在1980年代,從年度經濟增長率最低的1981年到最高的1984年,GDP增長率從5.2%提高到15.2%,在3年之內提高了10個百分點;城鎮(zhèn)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81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11.9%,4年之間提高了9.4個百分點,1986年有所下降之后,1988年又提高到20.7%(1984年以前沒有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統計數據)。在1990年代,從年度經濟增長率最低的1990年到最高的1992年,GDP增長率從3.8%提高到14.2%,在2年之內提高了10.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1.3%提高到1994年的25%,4年之間提高了23.7個百分點;在這兩次經濟擴張期,經濟增長率都在短期內大大提高,同時,價格上漲率的提高也很快。而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是從1999年最低點時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間僅僅提高了2.4個百分點,提高的幅度明顯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因此,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也從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個百分點,價格上漲的沖力也明顯低于前兩次。
3、貨幣供應量增長控制得相對較低,支持價格上漲的力量相對較弱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通貨膨脹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多年來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表明,在長期內,貨幣供應量是決定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本次經濟擴張期內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幅度之所以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差別也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在198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內,從1981年到1985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口徑為國家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3.5%,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長率進一步提高到24.8%;在199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內,從1990年到1994年,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由于起始和終至年份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口徑不一致,1990年M2數據為作者推算的)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0.3%,比1980年代的年均增長率高出6個百分點左右,正是由于1990年代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高于1980年代,才造成在經濟加速度和經濟增長率都大體相當的情況下,價格上漲幅度和沖力在1990年代都比1980年代要高。而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1999年到2004年,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為16.2%,這一增長率比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8.6個百分點,比1990年到1994年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14.1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得低于前兩次擴張期,相對而言處于比較合理的增長區(qū)間,因此價格上漲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
4、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wěn)定,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向國內的傳導相對較弱
為了糾正傳統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問題,1980年代之后,人民幣匯率多次下調,人民幣對外的貶值,使得國外商品的進口價格不斷上漲,形成對國內價格上漲的推動力量。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雖然人民幣匯率也出現小幅波動,但基本保持穩(wěn)定,使得國外商品價格的上漲沒有通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而放大。
如何判斷全年的價格走勢
根據前面分析的思路,要判斷全年的價格走勢,我們就要對全年的經濟增長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判斷。
從近期經濟運行的態(tài)勢來看,自2004年上半年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之后,投資和工業(yè)生產增速緩慢下滑,雖然近期投資和工業(yè)生產增速有所加快,但較上年同期仍然要低一些,同時,受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出口增速也呈現輕微下滑的態(tài)勢。因此,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將保持在高位,但幾乎不存在進一步明顯提高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位于接近潛在增長率的區(qū)間內。
從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情況來看,近幾個月M2增長率介于14%--15%之間,略低于全年增長15%的目標,而且全年增長15%的目標也不是一個高增長率。因此,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
從利率水平來看,由于目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呈現下滑態(tài)勢,加上經濟增長比較適度,中央銀行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盡管伴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進一步下降,實際利率會略微提高,但近期內利率水平偏低的狀況仍然不會有明顯改觀。
在上述幾方面條件的影響下,我們認為,今年內經濟增長和價格變化的整體格局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生產資料購進價格將保持較高的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企業(yè)商品價格漲幅明顯低于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漲幅,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更低。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考慮到2004年價格水平基數的影響,2005年前三季度將呈現緩慢下滑的態(tài)勢,四季度將有所反彈,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全年CPI漲幅預計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透視
1、低利率導致居民對固定資本品需求的增加
從三次經濟擴張和價格上漲過程中居民的行為來看,由于負利率的出現,居民都試圖采取某種方式來避免負利率造成的損失。1980年代,在缺乏金融替代資產的情況下,居民采取的方式是搶購商品;1990年代初,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在商品價格上漲的過程中,證券價格出現暴漲;本次價格上漲過程中,由于住宅已經商品化,加上我國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商品房成了居民和企業(yè)規(guī)避價格和利率風險的工具。
從供給方來看,由于利率低,資金使用成本低,對于需要大量使用貸款的房地產企業(yè)來說,低利率無疑也有利于它們增加投資(這一點在下一部分的例子中能夠看得更清楚)。由于供求兩方面的作用,促成了房地產投資的持續(xù)快速增長。由于房地產對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產品形成大量的需求,這些產品的生產又對其它生產資料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成為帶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強大動力。
2、低利率導致企業(yè)對固定資本品需求的增加
低利率不僅使得房地產業(yè)資金成本降低,對其它行業(yè)的資金成本也有明顯的影響,從而導致對資本品需求的較快增長,通過給出的下述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在該例子中,假定兩個廠商A和B生產同等價值的產量,使用的成本是一樣的,廠商A的生產方法使用較多的勞動,廠商B的方法使用較多的資本,相對而言,廠商A的生產方法是勞動密集型的,廠商B的生產方法是資本密集型的。假設資本采用年限為10年的直線折舊法,每年的資本折舊成本為資本數值的10%,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利率從6%降到4%時,廠商A生產同等數量產品的總成本從1000元減少到990元,即減少1%;廠商B生產同等數量產品的總成本從1000元減少到920元,即減少8%。由于假設兩個廠商每期產量數值相同,利率的下降使得廠商A的單位成本下降1%,使得廠商B的單位成本下降8%。
從上例可以看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伴隨著利率的下降,資本密集廠商生產成本的下降幅度大于勞動密集廠商的下降幅度,因此,在整個經濟中,就會產生較多使用資本和較少使用勞動的趨向。在這種情況下,對資本品的需求就會比較旺盛,快于對勞動需求的增長,勞動收入的增長相對較慢,由此會造成投資增長快于消費增長的情況。因此,投資品價格的上漲就會快于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3、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價格傳導受阻的原因
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價格傳導受阻,究其原因,主要是整體上我國已經從短缺經濟變化為相對過剩經濟。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總體上處于商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對消費品的需求增加后,企業(yè)能夠迅速感覺到需求的變化,生產消費品的企業(yè)在較短的時間內受到生產能力的限制,企業(yè)可以迅速地調整價格。因此,當生產資料價格提高之后,企業(yè)相應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提高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從幾種價格指數變化的情況來看,相互之間的上漲幅度都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整體上進入商品供大于求、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從生產資料價格到消費品價格的傳遞過程會受到供大于求環(huán)境的約束,企業(yè)無法將生產成本提高的影響全部轉移,部分影響在企業(yè)內部消化。從幾種價格指數變化的情況來看,表現為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指數漲幅大于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大于消費品價格漲幅。由于部分行業(yè)供大于求的狀況比較嚴重,甚至是出廠價格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
從影響企業(yè)成本的因素和企業(yè)盈利狀況來看,一些行業(yè)內的企業(yè)也確實具有消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能力。首先,由于利率較低,企業(yè)財務成本較低;其次,由于從1997年開始,國有企業(yè)大量富余人員分流,通過種種渠道轉移到非國有企業(yè)就業(yè),加上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就業(yè),這些都提高了勞動力使用效率,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由于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近三年來企業(yè)整體盈利狀況較2002年以前有明顯改善,從而為企業(yè)消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 (總體策劃范劍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程培松 上海證券報總編助理課題負責人 張學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閻娟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楊宇東 上海證券報新聞中心總監(jiān)課題組成員 鄒民生 祝寶良 王遠鴻 胡少維 張永軍 傘鋒 王碩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 本文執(zhí)筆 張永軍)
視點
■由于我國當前經濟增長率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經濟加速度不高,價格上漲的沖力不強,加上貨幣供應量增長相對較慢,匯率基本保持穩(wěn)定,使得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幅度不高。但由于利率水平較低,對資本品的需求較為旺盛,使得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較高,在消費品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大環(huán)境下,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沒有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2005年CPI將達到2.5%左右的較低漲幅,月度漲幅的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
■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是從1999年最低點時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間僅僅提高了2.4個百分點,提高的幅度明顯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因此,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也從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個百分點,價格上漲的沖力也明顯低于前兩次。
■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1999年到2004年, 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為16.2%,這一增長率比1985年到1988年 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8.6個百分點,比1990年到1994年 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14.1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得低于前兩次擴張期,相對而言處于比較合理的增長區(qū)間,因此價格上漲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
■今年內經濟增長和價格變化的整體格局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生產資料購進價格將保持較高的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企業(yè)商品價格漲幅明顯低于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漲幅,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更低。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考慮到去年的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將呈現緩慢下滑的態(tài)勢,四季度將有所反彈,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全年CPI漲幅預計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近兩年來,除了前年二季度因非典疫情影響GDP增速較低之外,國民經濟一直保持9%以上的高增長率,但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最高時也才略高于5%,呈現了經濟高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較低的態(tài)勢;但是,在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較低的同時,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尤其是原材料、動力、燃料購進價格(以下簡稱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出現了較高的上漲率,形成上游產品和服務價格高漲、下游價格平穩(wěn)的態(tài)勢。這種看似矛盾的態(tài)勢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看待當前高增長、低價格的態(tài)勢
1、經濟增長率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不構成對價格上漲的較強拉動力量
要對當前經濟增長和價格上漲的態(tài)勢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首先要對所謂高增長的態(tài)勢進行分析。就當前9.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而言,無論是同其它國家相比,還是同前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相比,確實都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但是,從經濟增長和價格上漲的關系來看,并不能夠直接看經濟增長率的絕對高低,而是要與潛在增長率進行比較。
根據轉化形態(tài)的菲利普斯曲線來看,價格上漲率與失業(yè)率成反向變化,當失業(yè)率提高時,價格上漲率降低,反之亦然。根據奧肯定律,失業(yè)率同總產出缺口(指總產出與潛在總產出的偏差率)成正比,即當總產出高于潛在總產出時,失業(yè)率將趨于降低;當總產出低于潛在總產出時,失業(yè)率將趨于提高。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將總產出缺口與價格上漲率聯系起來,當總產出高于潛在總產出時,價格上漲率將趨于提高;當總產出低于潛在總產出時,價格上漲率將趨于降低。
如果從動態(tài)角度來看,只有當經濟增長率持續(xù)高于潛在增長率一段時間后,實際總產出才會高于潛在總產出,對價格形成較強的拉動力量;相反,當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一段時間后,總產出才會低于潛在總產出,由于生產潛力沒有充分發(fā)揮,價格缺乏上漲的動力甚至出現價格水平下降的情形。對于現階段我國潛在增長率,經濟學界多數人的共識是大約處在9%--10%的區(qū)間內,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率恰恰位于潛在增長率附近,處在比較合適的增長區(qū)間,與潛在增長率的偏差很小,不構成對價格水平上漲的拉動力量。
如果將此次經濟擴張與1980、1990年代兩次經濟擴張期做一對比,在1980年代,年度經濟增長率最高的是1984年,GDP增長率高達15.2%;在1990年代,GDP增長率最高的是1992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4.2%;都明顯高于潛在增長率,因此,也都出現了很強烈的通貨膨脹。而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最高為9.5%,大約等于潛在增長率,因此,通貨膨脹率低是比較合理的結果。
2、經濟增長的加速度不高,價格上漲的沖力不強
根據西方國家1970--1980年代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以菲利普斯曲線為理論分析工具,西方經濟學理論提出,治理通貨膨脹要以經濟增長率的下降為代價。如果想要在較短時間內使通貨膨脹率以較大幅度下降,就要以經濟增長率較大幅度的下降為代價。盡管經濟擴張和收縮的過程可能具有非對稱性,但可以認為,經濟增長加速的快慢,對價格上漲率加速的快慢也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如果據此將此次經濟擴張與1980、1990年代兩次經濟擴張期做一對比,在1980年代,從年度經濟增長率最低的1981年到最高的1984年,GDP增長率從5.2%提高到15.2%,在3年之內提高了10個百分點;城鎮(zhèn)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81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11.9%,4年之間提高了9.4個百分點,1986年有所下降之后,1988年又提高到20.7%(1984年以前沒有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統計數據)。在1990年代,從年度經濟增長率最低的1990年到最高的1992年,GDP增長率從3.8%提高到14.2%,在2年之內提高了10.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1.3%提高到1994年的25%,4年之間提高了23.7個百分點;在這兩次經濟擴張期,經濟增長率都在短期內大大提高,同時,價格上漲率的提高也很快。而此次經濟擴張中,到目前為止,年度經濟增長率是從1999年最低點時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間僅僅提高了2.4個百分點,提高的幅度明顯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因此,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也從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個百分點,價格上漲的沖力也明顯低于前兩次。
3、貨幣供應量增長控制得相對較低,支持價格上漲的力量相對較弱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通貨膨脹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多年來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表明,在長期內,貨幣供應量是決定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本次經濟擴張期內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幅度之所以低于前兩次經濟擴張期,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差別也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在198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內,從1981年到1985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口徑為國家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3.5%,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長率進一步提高到24.8%;在199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內,從1990年到1994年,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由于起始和終至年份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口徑不一致,1990年M2數據為作者推算的)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0.3%,比1980年代的年均增長率高出6個百分點左右,正是由于1990年代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高于1980年代,才造成在經濟加速度和經濟增長率都大體相當的情況下,價格上漲幅度和沖力在1990年代都比1980年代要高。而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1999年到2004年,M2(口徑為全部金融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的年均增長率為16.2%,這一增長率比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8.6個百分點,比1990年到1994年M2的年均增長率低了14.1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得低于前兩次擴張期,相對而言處于比較合理的增長區(qū)間,因此價格上漲率明顯低于前兩次擴張期。
4、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wěn)定,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向國內的傳導相對較弱
為了糾正傳統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問題,1980年代之后,人民幣匯率多次下調,人民幣對外的貶值,使得國外商品的進口價格不斷上漲,形成對國內價格上漲的推動力量。在本次經濟擴張期內,雖然人民幣匯率也出現小幅波動,但基本保持穩(wěn)定,使得國外商品價格的上漲沒有通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而放大。
如何判斷全年的價格走勢
根據前面分析的思路,要判斷全年的價格走勢,我們就要對全年的經濟增長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判斷。
從近期經濟運行的態(tài)勢來看,自2004年上半年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之后,投資和工業(yè)生產增速緩慢下滑,雖然近期投資和工業(yè)生產增速有所加快,但較上年同期仍然要低一些,同時,受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出口增速也呈現輕微下滑的態(tài)勢。因此,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將保持在高位,但幾乎不存在進一步明顯提高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位于接近潛在增長率的區(qū)間內。
從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情況來看,近幾個月M2增長率介于14%--15%之間,略低于全年增長15%的目標,而且全年增長15%的目標也不是一個高增長率。因此,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
從利率水平來看,由于目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呈現下滑態(tài)勢,加上經濟增長比較適度,中央銀行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盡管伴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進一步下降,實際利率會略微提高,但近期內利率水平偏低的狀況仍然不會有明顯改觀。
在上述幾方面條件的影響下,我們認為,今年內經濟增長和價格變化的整體格局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生產資料購進價格將保持較高的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企業(yè)商品價格漲幅明顯低于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漲幅,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更低。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考慮到2004年價格水平基數的影響,2005年前三季度將呈現緩慢下滑的態(tài)勢,四季度將有所反彈,低谷將出現在三季度,全年CPI漲幅預計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透視
1、低利率導致居民對固定資本品需求的增加
從三次經濟擴張和價格上漲過程中居民的行為來看,由于負利率的出現,居民都試圖采取某種方式來避免負利率造成的損失。1980年代,在缺乏金融替代資產的情況下,居民采取的方式是搶購商品;1990年代初,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在商品價格上漲的過程中,證券價格出現暴漲;本次價格上漲過程中,由于住宅已經商品化,加上我國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商品房成了居民和企業(yè)規(guī)避價格和利率風險的工具。
從供給方來看,由于利率低,資金使用成本低,對于需要大量使用貸款的房地產企業(yè)來說,低利率無疑也有利于它們增加投資(這一點在下一部分的例子中能夠看得更清楚)。由于供求兩方面的作用,促成了房地產投資的持續(xù)快速增長。由于房地產對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產品形成大量的需求,這些產品的生產又對其它生產資料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成為帶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強大動力。
2、低利率導致企業(yè)對固定資本品需求的增加
低利率不僅使得房地產業(yè)資金成本降低,對其它行業(yè)的資金成本也有明顯的影響,從而導致對資本品需求的較快增長,通過給出的下述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在該例子中,假定兩個廠商A和B生產同等價值的產量,使用的成本是一樣的,廠商A的生產方法使用較多的勞動,廠商B的方法使用較多的資本,相對而言,廠商A的生產方法是勞動密集型的,廠商B的生產方法是資本密集型的。假設資本采用年限為10年的直線折舊法,每年的資本折舊成本為資本數值的10%,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利率從6%降到4%時,廠商A生產同等數量產品的總成本從1000元減少到990元,即減少1%;廠商B生產同等數量產品的總成本從1000元減少到920元,即減少8%。由于假設兩個廠商每期產量數值相同,利率的下降使得廠商A的單位成本下降1%,使得廠商B的單位成本下降8%。
從上例可以看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伴隨著利率的下降,資本密集廠商生產成本的下降幅度大于勞動密集廠商的下降幅度,因此,在整個經濟中,就會產生較多使用資本和較少使用勞動的趨向。在這種情況下,對資本品的需求就會比較旺盛,快于對勞動需求的增長,勞動收入的增長相對較慢,由此會造成投資增長快于消費增長的情況。因此,投資品價格的上漲就會快于消費品價格的上漲。
3、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價格傳導受阻的原因
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價格傳導受阻,究其原因,主要是整體上我國已經從短缺經濟變化為相對過剩經濟。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總體上處于商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對消費品的需求增加后,企業(yè)能夠迅速感覺到需求的變化,生產消費品的企業(yè)在較短的時間內受到生產能力的限制,企業(yè)可以迅速地調整價格。因此,當生產資料價格提高之后,企業(yè)相應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提高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從幾種價格指數變化的情況來看,相互之間的上漲幅度都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整體上進入商品供大于求、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從生產資料價格到消費品價格的傳遞過程會受到供大于求環(huán)境的約束,企業(yè)無法將生產成本提高的影響全部轉移,部分影響在企業(yè)內部消化。從幾種價格指數變化的情況來看,表現為生產資料購進價格指數漲幅大于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大于消費品價格漲幅。由于部分行業(yè)供大于求的狀況比較嚴重,甚至是出廠價格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
從影響企業(yè)成本的因素和企業(yè)盈利狀況來看,一些行業(yè)內的企業(yè)也確實具有消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能力。首先,由于利率較低,企業(yè)財務成本較低;其次,由于從1997年開始,國有企業(yè)大量富余人員分流,通過種種渠道轉移到非國有企業(yè)就業(yè),加上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就業(yè),這些都提高了勞動力使用效率,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由于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近三年來企業(yè)整體盈利狀況較2002年以前有明顯改善,從而為企業(yè)消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性。 (總體策劃范劍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程培松 上海證券報總編助理課題負責人 張學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閻娟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楊宇東 上海證券報新聞中心總監(jiān)課題組成員 鄒民生 祝寶良 王遠鴻 胡少維 張永軍 傘鋒 王碩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 本文執(zhí)筆 張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