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納稅成本到底高不高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1-24 09:36:00
世界銀行與普華永道近日聯(lián)合公布了一份全球納稅成本的調查報告,中國內地由于“每年872小時的納稅時間、47項需繳納的稅種、77.1%的總稅率”,在175個受調查國家(地區(qū))中,排名第168位,納稅成本高居第8位。國家稅務總局對此并不認同,認為其統(tǒng)計方法、計算方法以及采納數(shù)據(jù)等都不科學。目前,國稅總局正在對調查報告進行修正,“希望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數(shù)字”。
“無效成本”是推手
實話實說,單純使用納稅時間、應納稅種、總稅率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納稅成本高低,確實在某些方面是“不科學”的。特別是把不同稅種之間的稅率進行簡單相加,得出的所謂“總稅率”,更加“不科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納稅成本全球第八”的相對排名就一定不科學,因為排名所依據(jù)的標準畢竟是一致的,人家并非僅僅針對中國。退一步,即使“納稅成本全球第八”或有不精確,但籠而統(tǒng)之的“納稅成本高”卻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網絡上壓倒性的評論留言便能印證這一點。
納稅成本是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為納稅而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與本期實繳稅收之比。納稅成本也被當做奉行成本,就是納稅人遵守稅法的規(guī)定,履行自己納稅義務所需要額外追加的成本。在筆者看來,人們覺得納稅成本高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個成本在絕對數(shù)上高,也即實際支付的成本總量高;二是這個成本在相對數(shù)上高,也即非必要支付或者零效用支付的“無效成本”太高。
顯然,稅務總局對“納稅成本全球第八”的“不科學”指責,主要集中在前者上。比如,我國稅制就沒有美國復雜,美國兩大本兩、三千頁16開版本的稅法,每年都要進行修訂調整,美國沒有任何一個稅務官員能夠把這兩本書全部弄懂,都只是了解自己負責的那一小部分。如此復雜的稅制,納稅人因納稅而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少嗎?
被忽視的一點是,我們的“稅制”可能沒有美國厚,我們的“費制”厚度卻恐怕是人所不能及的。工商、質監(jiān)、城管、交通運輸管理、醫(yī)藥食品等等,這些執(zhí)法部門都在收費,正規(guī)的,不正規(guī)的,可謂多如牛毛。另外還有一些基金,防洪保安基金、人民教育基金、殘疾人保障基金等等,多一個名目就多一項納稅成本,納稅成本能少嗎?
關鍵的,我認為“納稅成本高”主要還不是高在總量上,而是高在“無效成本”上。美國兩大本兩、三千頁16開版本的稅法,雖然繁雜,卻有利于促進稅收的規(guī)范和稅負的公平;與之相比,我國稅制或許相對簡單,但其中納稅人付出的很多納稅成本卻是“無效成本”。也就是說,納稅成本的增加無益于稅收的規(guī)范和稅負的公平,乃至還有損于公平,比如合并前的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就是如此,“費目繁多”亦是如此。不必要的煩瑣和無效的煩瑣,顯然會加深“納稅成本高”的心理感覺。
--------------------
征稅成本抬高所致
■吳睿鶇
筆者以為,盡管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出爐的這份全球納稅成本調查報告,在選取數(shù)據(jù)渠道、計算方式方法和觀察問題角度等方面,的確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它所反映中國的納稅成本高的“鐵證”并非真實可靠,但是,我們并不能一味指責國外這份報告,更應檢討和反思國內的稅收制度,以客觀務實的態(tài)度,來分析國內的納稅成本到底高不高?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講,納稅成本與征稅成本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稅務部門的征收成本越低,民眾與企業(yè)的納稅成本自然也會隨之降低??墒牵F(xiàn)實的情況卻是,我國的征收成本與國外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并呈現(xiàn)出“一路走高”的趨勢。比如說,據(jù)美國國內收入局1992年年報統(tǒng)計,當年稅收征收成本65億美元,占稅收收入總額11207億美元的0.58%。新加坡的征收成本率為0.95%,澳大利亞為1.07%,日本為1.13%,英國為1.76%。而在我國,據(jù)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測算,1994年稅制改革前,我國稅收征收成本率為3.12%,1994年稅制改革和稅務機構分設后,征收成本有所上升,到1996年約為4.73%。據(jù)估算,到上世紀末中國的稅收成本率約為5%-8%。
其次,稅收制度的“不公”,造成了納稅成本的增長。據(jù)測算,我國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名義稅負是15%,實際稅負是11%。而內資企業(yè)目前的名義稅負是33%,實際稅負為22%左右。數(shù)據(jù)顯示,因為實行內外企業(yè)有別的稅收政策,導致我國在外資企業(yè)方面每年大約少收入2000億元的稅收。加上我國每年對出口商品的退稅,估計至少有3000億元的稅源讓利給了外資企業(yè)和外部消費者。由于外資企業(yè)本來就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占據(jù)優(yōu)勢,稅負的不平等,使內資企業(yè)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加上外資企業(yè)偷稅避稅問題嚴重,這也導致一些內資企業(yè)采取偷稅避稅措施,導致征稅成本高。
此外,稅務部門的征管模式“死板”和“僵化”,也增加了納稅人的納稅成本。稅務部門在征收過程中,往往置多種現(xiàn)實情況而不顧,將復雜化問題以“一刀切”的方式簡單化處理,說到底,是因為稅收征管靈活后,涉及到稅務部門的管理成本和征管能力,所以稅務職能部門則從自身利益為著眼點,將征管便利留給自己,把成本和負擔乃至損失統(tǒng)統(tǒng)都甩給社會,這種行為,說輕一點是“行政偷懶”,話講重些是一種典型的官本意識。
信息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